時間:2023-02-26 點擊: 次 來源:哈獸維科 作者:王思聰 - 小 + 大
雞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MD)是雞常見的腫瘤病之一,是由細胞結合型皰疹病毒引起的,具有較強的傳染性,會對外周神經、性腺、虹膜、各種內臟器官、肌肉和皮膚的單個或多個組織器官發生單核細胞浸潤,患病雞通常表現為形體消瘦、肢體麻痹,時常伴有急性死亡。MD的發病率較高、傳播迅速,制約著家禽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本文以雞馬立克氏病防控中遇到的問題及應對之策簡要分析。 1、MD疫苗的保存和運輸 MD疫苗的運輸和保存至關重要,需按說明書要求嚴格操作。目前終端市場應用較多的是液氮型MD疫苗,屬于細胞結合性活疫苗,需要在液氮罐中(-196℃)保存和運輸,而凍干型MD疫苗,應在冷藏或冷凍的條件下保存和運輸。如在保存或是運輸的過程中,發生液氮的撒漏、異常揮發,未能及時查看補充液氮,以致液氮型疫苗暴露于液氮面之上、反復凍溶、瓶身破損等情況發生,這些都會造成MD疫苗效價的降低甚至失效。因此,要監測冷鏈運輸和保存的各環節,并由專人定期查看疫苗的液氮面情況及保存溫度。 2、MD疫苗的使用操作 MD疫苗的使用操作不當會造成疫苗效價降低甚至失效。在疫苗使用操作中,沒有使用專用稀釋液稀釋疫苗,稀釋倍數不準確,稀釋液顏色和性狀發現變化(變色、渾濁或有絮狀物),稀釋后未能立即使用,沒有在規定時間內用完,注射部位不準確,注射劑量不足、漏針、打空氣針,注射時與其他疫苗混合接種或與抗菌藥物、維生素等混合注射, 這些均會不同程度的降低疫苗的效價進而影響免疫效果。因此,應定期為防疫人員進行MD疫苗標準操作流程的培訓,減少因操作失誤,影響MD疫苗的免疫效力。 3、母源抗體影響 如果種雞注射過MD疫苗,子代雞再使用相同疫苗時,會受母源抗體的影響,疫苗毒會被母源抗體中和,削弱免疫應答。免疫操作時可適當增加免疫劑量抵抗母源抗體干擾或應用不同毒株類型的疫苗進行免疫,以獲得更好的免疫效果。 4、免疫抑制性疾病 一些病毒病和細菌病,如雞白血病、傳貧、網內、法氏囊、白痢等,這些疾病均可抑制機體的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應答,從而降低MD疫苗免疫效果。因此選擇飼養優質的雛雞是免疫成功的基礎。 5、雞群應激因素 雞群在飼養管理過程中, 如雞群的斷喙、轉群、通風、斷水、換料、低溫、中暑、密度過大等等因素,均可使機體免疫應答受到抑制,以致雞群免疫力降低。若飼養管理不當,部分雞群發生MD免疫失敗的機率也會增加。應適當緩解或避免不必要的應激發生,可在飼料、飲水中采取添加電解多維等抗應激保健措施,及時調整飼養管理中的不足,以最大程度減緩雞群應激程度。 6、雞群品種差異 不同品種、品系的雞對MDV的易感性有很大的差異。因此不同的疫苗類型、毒株類型和免疫方式表現出的防疫壓力也會不同。具有MDV遺傳抗性的雞群,免疫MD疫苗往往保護更好,更不易發生MD。 7、環境感染壓力 當環境消毒不徹底時,尤其是地面平養或林下養殖的雞群,會有大量的病毒混合有機物污染地面場所,特別是冬春季節,較低的氣溫會延長病毒的生存時間,雞場環境中長期存在MDV,病毒也可能會發生進化,若其毒力增強,也可突破原本良好的免疫狀態,使雞群感染發病。因此應在對雞場雞舍進行嚴格的消殺工作后,再投放下一批雞苗進行飼養。 8、變異強毒珠的出現 由于MDV的不斷進化,致病特征明顯的特超強毒力(vv+) MDV的出現,導致現有的疫苗免疫保護效果正逐漸下降,雖然疫苗在臨床使用中,采用了增加免疫劑量、增加免疫次數以及加強生物安全措施等應對方法,但都不足以解決免疫效力下降的問題,免疫保護不佳和免疫失敗時有發生。應對此情況可應用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與哈爾濱維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研制的新型的雞馬立克氏病基因缺失疫苗(rMDV-MS-△meq株),疫苗毒株采用 “正反兩次重組”的基因編輯技術,缺失掉MDV流行毒株的致腫瘤meq基因培育而成,對國內流行的強毒(v)、超強毒(vv)和特超強毒(vv+)等不同致病型的MDV均具有良好的免疫保護效果,疫苗安全有效,并且具有差異化遺傳標記,既可對疫苗免疫效果進行監控,又可為本病的鑒別診斷提供依據,可為用戶解決MD免疫保護的重大需求。 |
上一篇:黏膜免疫在豬雞疫苗中的應用
下一篇:雞群免疫應激產生的原因及應對措施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