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世界第一大養鵝大國,鵝飼養量占全球90%以上,年出欄量保持在 6億只左右,鵝肉總產量近200萬噸,占全年畜禽肉總產量的2.3%左右。鵝是草食家禽,產業發展符合我國節糧畜牧業發展方向。鵝肉的營養和經濟價值高,能夠滿足人們對于更加安全、綠色、優質、健康蛋白質來源的需求,因此具有較大的市場發展潛力。近年來,隨著鵝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特別受新冠疫情的影響,物流受阻、戶外消費銳減,導致價格走低、養殖規模波動激烈、養殖意愿下降等。后疫情時代,迫切需要通過深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強科技創新與市場開發,推動鵝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目前鵝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 產業技術進步與市場需求驅動加速鵝產業發展從供給端看,反季節繁殖實現商品肉鵝的全年均衡生產顯著提升了鵝及其產品的市場供應能力。從消費端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提高,鵝肉消費不斷升溫,再加上物流和信息的便利促進區域合作,新消費業態等發展提高了鵝產品消費便利性,產業以近 4%左右的年增長速度發展,呈現出一派興旺發達的景象。 ??● 生態環境整治行動等因素推進產業整合與養殖布局變化隨著國家出臺畜牧業“限養區”和“禁養區”政策,部分主要依靠水域養殖的小散養殖戶逐步退出,使達標留存的生產單位,特別是種鵝反季節生產的企業和大戶,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收益并持續擴大生產,促進商品鵝市場價格持續堅挺。此外,2018年的非洲豬瘟疫情,更將肉類價格托舉至歷史和全球新高。 ??在此背景下,巨大的養鵝收益還吸引了需要轉產的豬企及其從業者,又促進了鵝產業的新一輪投資。由于華東和華南鵝主產區無法再擴大養鵝產能,許多資金與技術雄厚的企業開始尋找域外養鵝機會,紛紛搶灘東北、內蒙古甚至新疆地區,希望利用這些地區的豐富土地和廉價飼料資源發展鵝產業,以期搶占產業風口之先機,繼而執鵝業發展之牛耳。 ??● 新冠疫情對鵝產業發展影響明顯 ??2020年初突發的新冠疫情,嚴重制約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對企業生產與百姓生活帶來深刻影響。一方面,物流受阻,飼料等投入品供應不及,對鵝養殖與加工企業正常的產品運輸和銷售帶來巨大影響。另一方面,疫情對消費市場造成嚴重沖擊,家庭和餐飲店的鵝肉消費嚴重低迷,整個鵝產業受到較大沖擊。 ??當前我國鵝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 生產方式總體比較粗放 ??鵝業發展起步晚、投資少、缺少先進科技和產業模式,再加上鵝的生物學習性比較獨特,難適用規?;醿瑞B殖,使得整個產業發展仍然較為粗放,全國商品肉鵝最高年出欄也僅 6 億只左右。從產業鏈條看,至今未有強大的資本和企業將上下游各生產環節統一整合、實現一條龍的全產業鏈生產,各環節的生產都由農戶或小企業獨立開展。 ??● 鵝產業鏈各環節利益分配不均 ??鵝產業鏈各個環節的經營活動,都是通過向上游購買或獲得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經由生產過程形成新產品,再銷售至下游環節,最終銷售至終端客戶或餐飲消費者。全產業鏈各環節經營活動的組織,如圖 1(左)所示由鵝產品的價值在各個環節的合理分配或產品在各環節之間的價格安排關系所實現。該利益分配往往呈現圖 1所示的“微笑”曲線,處于上游的種苗培育和生產、飼料獸藥及設施裝備等生產和供應環節,因其產品科技含量較高決定其價值較高。下游的屠宰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因為直接與資金密集的終端消費市場對接,擁有資金的優先分配權,獲得較多價值分配而收益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