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5 點擊: 次 來源:家禽科學 作者:佚名 - 小 + 大
鴨病毒性肝炎 (DVH) 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傳染病。 患鴨主要表現死前發生痙攣, 頭向背部后仰, 角弓反張, 俗稱“背脖病”。 臨床上以具有明顯的神經癥狀和肝臟腫大、表面呈斑點狀出血為特征。 本病傳播迅速, 常給養鴨業帶來重大的經濟損失。 1 病原 鴨肝炎病毒 (Duck hepatitis virus, DHV) 分為Ⅰ型、Ⅱ型和Ⅲ型3 個血清型, 三型DHV無交叉中和或交叉保護作用。 Ⅰ型DHV又稱古典型, 常發生急性病例, 死亡率高達80%~100%, 臨床癥狀及病理變化比較典型。 該病毒無囊膜, 單股RNA, 病毒顆粒直徑為20~40nm, 呈二十面體對稱, 其病毒RNA具感染性。 耐乙醚、氯仿、30%甲醇、硫酸銨等處理, 抗胰酶, 無血凝性。 據報道, 我國流行的鴨病毒性肝炎病原為Ⅰ型DHV, 而且可能存在Ⅰ型DHV變異株。 Ⅱ型DHV僅英國報道發生過該型疾病。 Ⅲ型DHV引起的死亡率一般不超過30%, 僅見美國報道。 2 流行特點 目前認為Ⅱ型DHV只感染鴨, 未發現野生宿主或媒介。 Ⅲ型DHV可能只感染雛鴨, 病死率不超過30%。 Ⅰ型DHV主要感染4~6 周齡以下的雛鴨, 傳播迅速, 最急性者可于24h內死亡, 成年鴨呈隱性感染, 不影響產蛋率, 但能長期排毒。DHV主要通過與病鴨的直接接觸傳染, 也可通過病鴨的糞便、飲食等間接傳播, 沒有證據表明能通過蛋垂直傳播。 鴨是本病的唯一天然宿主。 3 臨床癥狀 鴨病毒性肝炎是由鴨肝炎病毒引起的致雛鴨高度致死性的急性傳染病, 其主要特點是危害3 周齡以內的雛鴨, 發病突然, 病程短促。 鴨肝炎病毒的潛伏期一般為1~4d, 一般雛鴨發病初期表現為精神萎靡, 眼半閉呈昏睡狀, 羽毛松亂, 翅下垂, 不能隨群走動, 縮頸呆立, 食欲不振至厭食、絕食;發病12~24h即出現神經癥狀, 病鴨全身性抽搐、運動失調、兩腳痙攣反復踢蹬, 身體倒向一側或就地旋轉, 頭向后仰呈角弓反張狀, 故俗稱“ 背脖病”; 喙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 少數病鴨死亡前排黃白色和綠色稀糞, 數小時后死亡。 也有的雛鴨不見任何癥狀便突然死亡。 4 剖檢病變 主要在肝臟, 表現為腫大、質地脆弱, 色澤暗淡或發黃, 表面散布有大小不等的出血點或斑狀出血灶。 1 周齡以內的病鴨肝臟多為土黃色或暗紅色, 表面可見條紋狀大小不一的出血斑塊和出血點。 此外, 膽囊腫大, 充滿褐色、淡茶色或淡綠色的膽汁;脾臟有時腫大, 呈斑駁狀花紋樣。 腎臟常見腫大和樹枝狀充血, 心肌質軟, 呈熟肉樣。 此外, 常見部分病例的喉、氣管、支氣管有輕度卡他性炎癥, 氣管環間輕度出血;腦顱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腦實質輕度出血、充血。 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是目前養鴨業中常見的病毒性疾病之一, 對養鴨業的危害極大。 5 診斷要點 臨床可見病鴨死亡迅速, 食欲減退、廢絕, 表現扭頭、轉圈、抽搐, 死后常保持角弓反張。 剖檢可見肝臟變性以及典型的出血性炎癥。 但是日齡較大的或已進行免疫接種的鴨發生本病的典型癥狀可能不明顯, 應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 實驗室可通過病毒分離鑒定和中和試驗、瓊脂擴散試驗、對流免疫電泳試驗及酶聯免疫吸附試驗進行確診。 6 防控原則 隔離病鴨, 群體消毒, 鴨群抗毒消炎, 提高免疫力和抗應激力。 具體措施:雛鴨一旦發生病毒性肝炎, 應立即進行隔離治療, 群體嚴格消毒, 在飼料中添加礦物質和維生素, 此外還應采取以下措施: 6.1 緊急接種采用當地康復鴨的特異性高免血清進行治療, 每只雛鴨肌注0.5ml, 保護率可達90%~100%。 6.2 注射 “ 鴨病康”, 每只1ml, 連用3 ~5d, 首次量加倍。 6.3 注射滅活疫苗。 對病鴨緊急注射滅活疫苗每只1.1~1.2ml, 分點肌肉注射。 7 預防措施 由于本病毒抵抗力較強, 在疫區僅靠消毒措施難以保證不發病, 對鴨病毒性肝炎還沒有特效藥物予以治療, 因此重在預防。 疫苗免疫接種的方法是:有母源抗體的雛鴨, 在7~10 日齡時肌肉注射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 羽份/只。 無母源抗體的雛鴨, 在出殼后1 日齡即肌肉注射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 羽份/只或高免卵黃抗體0.5ml/只, 10 日齡再注射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1 羽份/只。 種鴨在開產前12 周、8 周、4 周分別用鴨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免疫2~3 次, 其母鴨的抗體至少可以保持7 個月;若在用弱毒疫苗基礎免疫后再肌肉注射鴨病毒肝炎滅活疫苗, 則在整個產蛋期內孵出雛鴨母源抗體可維持2 周左右, 并能有效抵抗強毒攻擊。 |
上一篇:填飼鵝常見疾病的防治
下一篇:雞副傷寒的發病特點及診斷與防控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