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14 點擊: 次 來源:中國農網 作者:劉一明 - 小 + 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農業農村部屠宰技術中心)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扛起動物防疫的主責主業,不斷提高基礎免疫、動物疫病監測、應急處置、動物檢疫和屠宰環節監管能力,全面加強從養殖到屠宰全鏈條獸醫衛生風險控制,推動動物疫病防控由以免疫為主向全鏈條、綜合防控轉型,為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為畜產品穩定供給保駕護航。 做動物疫情的“消防站” 十年來,動物疫病監測水平不斷提升。全國主動監測病種從2013年的12種增加到目前的17種,監測數量從2978萬份/年增加到3226萬份/年,被動監測覆蓋100%縣(市),主動監測面覆蓋全國98%縣(市)。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直接對全國223個種畜禽場、118個畜禽屠宰場進行畜禽主要疫病持續性監測,累計完成117.5萬余份樣品的監測。 十年來,疫病信息報告機制不斷完善。形成國家、省、市、縣、鄉五級動物疫病防控機構為主、覆蓋國家獸醫實驗室、重點規模養殖企業的疫病信息報告機制,報告質量不斷提高,全國動物疫情上報率由2013年的37%提高到目前的99.7%,上報疫病單位比例達到100%的省份由3個增加到31個,為摸清我國動物疫病流行狀況、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了堅實的數據支持。 十年來,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應急值守能力不斷提升。應急值守由“24小時電話值守+應急處置”逐步提升為4個“24小時”和1個“1小時”制度并貫穿始終,即領導班子24小時帶班、疫情報告24小時專人值班、疫情舉報電話24小時無間斷值守、疫情確診后24小時內到達防疫一線,接到疫情報告后1小時內完成報告,努力將傳染源控制、消滅在最小的范圍之內。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按照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統一部署,積極參與、有效處置了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豬藍耳病、小反芻獸疫、炭疽等重大動物疫情和地震、水災等自然災害災后防疫事件,第一時間派出技術指導團隊,按需調撥動物防疫應急物資支援疫區、災區,累計派出應急處置人員500余人次,緊急調撥防疫物資6萬余件,為地方防疫抗災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9年元旦,黑龍江省綏化市明水縣一養殖場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防控應急處齊魯說,這是非洲豬瘟在我國發生以來,規模最大的一起疫情。面對疫情,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連夜派出以該中心副主任楊林為組長、技術專家為成員的疫情應急處置督導組奔赴處置一線,指導當地開展監測排查、追蹤溯源等流行病學調查和封鎖、撲殺、無害化處理、消毒等應急處置,僅用8天時間就完成了對全部病死和撲殺豬進行無害化處理。 2018年國內首次出現非洲豬瘟疫情以來,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迅速反應、全力以赴,以疫情處置為核心,從監測、排查、報告、檢測、培訓等各方面全面發力,累計完成疫情快報1648份,年均組織排查生豬200億頭次,采檢樣品3萬余份,派出疫情處置督導349人次,班子成員帶隊最長連續49天堅守在一線。 做獸醫衛生的“安全員” 十年來,動物檢疫效能不斷提高。依托信息化手段,我國已全面推廣無紙化出具檢疫證明,讓出具動物檢疫證明從10年前的“手工開證”升級為電子出證,無紙化電子檢疫證明已在全國17個省份應用,日推送檢疫證明達到70萬余條。為進一步提高動物檢疫效能,中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開發了“牧運通”系統,全面對接防疫、運輸、檢疫、屠宰等各環節數據,形成防疫、檢疫、監督工作之間的相互銜接,有效切斷了動物疫病傳播途徑。2021年,山西省農業農村廳啟動山西智慧獸醫信息系統建設(手機端為“牧運通”),包括養殖檔案、動物檢疫、運輸管理、屠宰管理、無害化處理、免疫管理等模塊,目前該系統已在山西全省推廣應用。截至目前,“牧運通”軟件已在9個省份全面使用,其他各省不同程度使用,已成為推進全鏈條監管的重要抓手。 十年來,畜禽屠宰技術支撐能力不斷提高。承擔全國屠宰加工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辦公室工作,組織制定發布屠宰環節國際標準一項,獲批發布畜禽屠宰國家標準32項、行業標準32項,以法規標準體系建設推動屠宰行業轉型升級。 |
下一篇:關于獸醫的社會地位和獸醫的使命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