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3 點擊: 次 來源:安徽日報 作者:汪永安 - 小 + 大
接受采訪時,趙輝玲說得最多的一個詞是 “堅持”。正是三十余年如一日堅持科研,讓她獲得了家兔育種領域的一個又一個重大成果。 1991年,趙輝玲從揚州大學碩士畢業,被分配到安徽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工作。她三十余年堅守農業科研第一線,成功培育了皖系長毛兔和皖南黃兔兩個國家級家兔新品種。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毛兔品種主要依賴國外進口。為了打破國外壟斷,趙輝玲突破毛兔育種常規,大膽利用長毛兔和肉兔兩種不同類型的家兔品種雜交創新,通過10余年的系統選育,成功培育出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粗毛型長毛兔新品種——皖系長毛兔,結束了我國對國外長毛兔進口的依賴,從而節省了大量引種外匯,其生產性能超過了世界著名的法系安哥拉兔和德系安哥拉兔,居于國際領先水平,成為我國生產粗毛產品的當家品種。 為了把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趙輝玲直接把家“搬”進試驗兔場,每天同兔群生活在一起,給兔子喂料、看病……既干技術活,又干體力活,從未叫苦叫累。 “兩年多兔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讓我的成果更符合實際,也為我以后的科研工作積累了更堅實的基礎。 ”趙輝玲說。 為了更大范圍地推廣新品種,趙輝玲克服重重困難,在績溪新建了更大的試驗兔場,并長期奔波在績溪和石臺基地之間。那里偏僻落后,生活條件艱苦,節假日她都在科研基地工作,無法與家人團聚。 “人跟著兔子走,兔子到哪人就到哪。 ”趙輝玲說,為了將皖系長毛兔推廣到更多地方,她深入農村,足跡遍布全國10多個省市,2010年至2012年,累計推廣皖系長毛兔403萬只,新增產值6.24億元,新增純收益3.4億元,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2013年,該成果獲得安徽省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5年獲原農業部中華農業科技獎二等獎。 在長毛兔育種取得突破后,趙輝玲通過與石臺義華公司開展產學研合作,將福建黃兔和新西蘭白兔進行品種間雜交創新、橫交固定和系統選育,歷時10余年又培育出新的肉兔品種——皖南黃兔,為實現家兔良種國產化邁出重要一步。皖南黃兔體型中等,外貌一致,被毛黃色,適應性強,生產性能優良,遺傳性能穩定,有效解決了地方肉兔資源生長速度緩慢、經濟效益低下的突出問題。 家畜新品種培育時間長、難度大、耗費多,沒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很難出成果。每當問起趙輝玲30余年動物育種工作的職業生涯,她便有道不盡的滄桑、訴不完的苦衷。 她告訴記者,最先育種基地在省農科院,但因合肥市二環路拆遷被迫遷往潁上和固鎮;省農科院東山基地建成后又遷回合肥。但好景不長,因環保問題,基地又被迫遷往績溪,“那時,借用或租賃基地的條件艱苦,研發經費緊缺,研發團隊不穩定,面對重重困境,我曾失望彷徨,也曾多次想放棄”。 正是對育種事業執著的信念和對研究探索的激情,讓趙輝玲選擇在育種崗位上堅守30余年,并取得豐碩成果,獲省部級科技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她因此成為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成員,國家兔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執行專家組成員,安徽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第三次全國畜禽遺傳資源普查技術專家組成員,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安徽省先進個人、省直機關“十大女杰”等稱號。今年5月,她被授予2022年“安徽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稱號。 安徽、新疆、云南、海南、福建……足跡遍布天南地北,堅定科研逆風雨而行。 30余年來,趙輝玲主持開展技術培訓40余期,現場技術指導上百次,服務眾多企業、養殖戶及貧困戶。 目前,趙輝玲團隊又開啟了絨毛型長毛兔新品種的選育工作。 “如果進展順利,可望3年至5年再育成一個國家級家畜新品種。 ”趙輝玲說。 |
上一篇:劉娣:30載助推民豬產業振興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