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0-05-11 點擊: 次 來源:陽光畜牧網 作者:佚名 - 小 + 大
一、中醫對感染性疾病的認識 中醫具有獨特的理論和實踐體系。中醫認為,感染性疾病的出現是由于熱邪侵入機體引起發病。在發病中存在機體的“正氣”與“邪氣”的斗爭,這與現代醫學的提高機體免疫力是一致的。因此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所以控制疫病的前提是提高機體的抵抗力。 早期的中醫將感染性疾病統稱為“傷寒”或“時疫”,明清以后,在此基礎上發展出“溫病”學派,采用“衛氣營血”等體系解釋疾病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并由此進行辨證施治。從明清至現代,中醫對人類的“時疫”(即現在所謂流行?。┑脑\治常常取得不錯的效果,中醫在保障人類的健康的作用不可抹殺,包括最近的新冠肺炎。 二、非瘟的衛氣營血辯證 中獸醫對動物群發性流行病的診治實踐借鑒了人醫的理論和經驗。對于非洲豬瘟,衛氣營血的理論可以很好的解釋疾病的發展過程。對非瘟的詳細辯證分析詳見下圖。為了便于更加全面認識本病,本圖大概對應了傳染病學的各個階段。通過中醫辯證,提出了相應的藥物預防建議。 ![]() 從非瘟的辯證分析可知,該病存在以下特征: 1、非瘟的病機變化太快。非瘟初起,病在衛分或氣分,無特異性表觀癥狀。但很快由表入里,邪熱入三焦,傷及營陰。證見身熱、斑疹、出血。由于病勢劇烈,處置時機稍縱即逝。因此非瘟的治療目前看是不可行的。 2、非瘟中后期氣血兩燔。隨著病勢發展,氣分熱邪未解,營血分熱邪已盛,為氣血兩燔之證。營陰耗盡,熱邪入心包、肺胃、三焦,證見高熱神昏,斑疹密布,出血,死亡率極高。這是中醫對非瘟的辯證觀點。 3、發病中存在個體差異。中醫強調不同群體的體質(虛實寒熱)、不同環境對疾病的影響。這與大量的臨床發病特征相互吻合。因此疾病防治中應根據不同的條件進行藥物的增減。 綜上所述,中藥對提高豬群的抵抗力、減少疾病的風險是非常有價值的。如果建立在精準辯證的基礎上,采取針對性的中藥方案,從理論上推斷,對疾病控制可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是基于當前的認識,中藥對非瘟的治療尚不可行,中藥對非瘟的作用限于預防的范疇。 三、用于防非的中藥方劑 板青顆粒、荊防解毒散、芪貞增免顆粒、扶正解毒散、清瘟敗毒散等。 四、影響中藥療效的因素 1、中藥使用前應做好豬群的中醫診斷,即“辯證”工作。根據豬群的具體情況,針對性使用中藥組方,既可有效減少疾病發生的風險,也能清楚常見熱性疾病的發生,極大減輕豬場的疾病壓力。 2、中藥的使用效果取決于精準的辯證。中醫理論認為,不同的個體、不同的階段和環境下,藥物的效果都不一樣。在群體防控中,由于無法針對單一個體,因此療效會出現不一致。 3、中藥的使用劑量與療效的關系很大。現在的推薦劑量很多時候不足以滿足個體的需要,因此影響療效。此外,高品質的中藥材是確保療效的基礎。在生產中,對產品的選購一定是品質第一。 五、加味扶正解毒散 以《中國獸藥典》所收錄標準為基本處方,依據“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中獸醫治未病思想,按照“君、臣、佐、使”的處方增減原則。選擇黨參、黃芪為君,臣以梔子、魚腥草清熱解毒,共湊扶正祛邪之功效?,F代藥理學研究表明,該方劑可有效提高動物體內中性粒、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數量及分化能力,提升對疫厲之氣的抵抗能力。拌料或開水沖燜后混飼,豬30-60g/天,連用10天,每月用一次。扶正祛邪,清熱解毒,補中益氣,用于多種熱性疾病的預防。
|
上一篇:豬傳染性胸膜肺炎的防治(四)
下一篇:夏季豬頑固性呼吸道病的病因和治療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