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9-09-07 點擊: 次 來源:農民日報 作者:畜牧獸醫局 - 小 + 大
編者按:早在一個月前,為促進感染非洲豬瘟養殖場恢復生產,農業農村部組織編寫了《感染非洲豬瘟養殖場恢復生產技術指南(試行)》,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9月4日農業農村部畜牧獸醫局正式下發關于印發《感染非洲豬瘟養殖場恢復生產技術指南》的通知(農牧便函【2019】860號),原征求意見稿可參看本站《感染非洲豬瘟養殖場恢復生產技術指南(第一版)》,(點擊查看)。對比兩稿這次發布稿更完善,對感染非洲豬瘟的養殖場有效落實防控措施、升級改造設施設備、完善生產管理制度,科學有序恢復生產更具指導意義。 感染非洲豬瘟養殖場恢復生產技術指南 1.前言 目前,全世界尚無有效疫苗和藥物用于預防和治療非洲豬瘟,清除已存在的非洲豬瘟病毒,并有效阻止非洲豬瘟病毒再次進入養殖場,是決定養殖場恢復生產成功的關鍵?;謴蜕a是一項基于生物安全的系統工程,涉及許多設施條件、防控技術和管理細節。不同養殖場規模及其生物安全情況不同,生產恢復方法無法完全統一。對于中小規模養殖場,可結合本場實際,參照本指南恢復生產;對于種豬場、大型特別是超大型養殖場,可根據本指南推薦的原則采取更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 1.1 概念 恢復生產是指養殖場發生非洲豬瘟疫情后,經全部清群、清洗消毒、設施改造、管理措施改進,并經適當時間空欄和綜合評估后,再次引進生豬進行養殖的過程。 空欄期是指從發生非洲豬瘟疫情養殖場全部清群、第一次清洗消毒(本指南3.1)后,至再次引入生豬養殖的時間間隔?;诜侵挢i瘟病毒的生物特性,空欄期以4~6個月為宜,具體時長可根據風險評估情況確定。 1.2病毒存活時間 非洲豬瘟病毒對環境耐受力強,病毒在肉品、血液、組織、糞便,以及養殖場、市場、屠宰場、車輛等環境中可長時間存活。病毒存活時間與所處介質、溫度和濕度等因素密切相關,詳見下表。 非洲豬瘟病毒在各種環境下的存活時間 1.3流行病學特征 1.3.1 傳染源。非洲豬瘟感染豬、發病豬、耐過豬及豬肉產品和相關病毒污染物品等都是該病的傳染源,感染病毒的鈍緣軟蜱也是傳染源之一。非洲豬瘟的潛伏期一般為5~19天,最長可達21天。高致病性毒株感染后,生豬的發病率多在90%以上,感染豬多在2周內死亡,病死率最高可高達100%。 |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