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ody id="uswhk"></tbody>
    <em id="uswhk"><strike id="uswhk"><u id="uswhk"></u></strike></em>
    <th id="uswhk"><track id="uswhk"></track></th>
    1. <dd id="uswhk"><track id="uswhk"><video id="uswhk"></video></track></dd>
        <li id="uswhk"><acronym id="uswhk"></acronym></li>
          <tbody id="uswhk"><pre id="uswhk"></pre></tbody>
        1. <em id="uswhk"><acronym id="uswhk"></acronym></em>
        2.  手機版 | 登陸 | 注冊 | 留言 | 設首頁 | 加收藏
          當前位置: 網站首頁 > 疫病防控 > 獸醫戰略 > 文章

          掀開非洲豬瘟的“面紗”

          時間:2018-09-25    點擊: 次    來源:獸醫導刊    作者:王志剛,李振,齊曉亮 - 小 + 大

          2018年8月3日—9月3日,我國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某養豬場、河南省鄭州市經濟開發區某屠宰場、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某養豬場、浙江省溫州市樂清市某養殖小區、安徽省蕪湖市和宣城市南陵縣3個鄉鎮辦事處的養豬場陸續發生非洲豬瘟疫情。世界養豬業的頭號殺手突然現身我國,一個月內蔓延5個省份,其來勢洶洶,震驚行業,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面對較為陌生非洲豬瘟,如何正確認知和科學防控呢?

          一、百年非洲豬瘟的“旅程”

          非洲豬瘟最早于1921年在非洲肯尼亞報道,1957年通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伊比利亞半島并在西歐流行,1971年后蔓延至南美洲以及中美洲的加勒比海地區,隨后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相對平靜。到21世紀,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再次活躍,2007年從東非傳至格魯吉亞等高加索地區和俄羅斯,2010年在俄羅斯大面積流行,2014年后擴散到波羅的海和東歐地區。2017年3月俄羅斯遠東地區交通和商貿樞紐伊爾庫茨克州發生疫情。自1921年以來,全球約有52個國家發生過非洲豬瘟疫情或檢測到病毒,其中包括31個非洲國家、17個歐洲國家和4個拉丁美洲國家。

          非洲地區到目前除萊索托和斯威士蘭外,所有東部、南部和中部國家均有非洲豬瘟疫情的報道,近年來每年仍約有20多個國家頻繁發生疫情,且大多呈地方性流行態勢。

          歐洲地區20世紀60—80年代由非洲安哥拉傳入疫情并引起擴散的國家中除意大利撒丁島地區至今仍有疫情流行外,葡萄牙、西班牙、法國、比利時、荷蘭和馬耳他等國家的疫情均已被撲滅。2007年由東非傳入格魯吉亞陸續蔓延到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波蘭、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家。至今,該地區的疫情依然未得到有效控制,家豬、野豬疫情頻發。

          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20世紀70年代從西班牙傳到古巴、巴西、海地和多米尼加共和國。經過采取撲殺等控制措施,這些國家的疫情被迅速根除,至今未復發。

          二、打開非洲豬瘟的“檔案”

          非洲豬瘟是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動物衛生法典規定必須報告的動物疫病,是我國一類動物疫病病種,是我國《中長期動物疫病防治規劃(2012-2020年)》明確重點防范的外來動物疫病,是一種急性、熱性、高接觸性動物傳染病,非人畜共患病。

          非洲豬瘟病毒是非洲豬瘟的主要致病原,該病毒是有囊膜包被的二十面體對稱的雙股線性DNA病毒,為非洲豬瘟病毒科、非洲豬瘟病毒屬的唯一一種,粒子直徑175-215 nm,基因組大小為170-190 kb,是藍耳病病毒12倍、豬瘟病毒15倍、口蹄疫病毒24倍?;蚪M兩端各有一個高變區,目前發現有23個基因型。非洲豬瘟病毒廣泛存在于感染豬只的血液、組織液和排泄物中,是已知的唯一的DNA蟲媒病毒,鈍緣蜱可作為病毒的主要宿主和傳播媒介。病毒對豬科動物天然易感,對牛、羊、馬、小鼠、兔等極不敏感。病毒感染宿主后發病率在40%至85%,急性型病例病死率可達100%。病毒在自然環境生存能力較強,可存活數天,在常溫血液中存活18個月,在凍肉和沒有充分腌漬的肉產品中可生存數月,而在55℃下30分或60℃下10分鐘即可被破壞,氯仿、新潔爾滅等脂溶劑、氧化劑和消毒劑可破壞病毒結構。

          非洲豬瘟的傳播途徑除蜱蟲叮咬外,經消化道和呼吸道為主要傳染途徑,如采食被污染的飼料、水源,接觸到被污染的用具等。一旦豬只被感染,極易在群體環境中形成循環感染。病毒感染豬只后潛伏期一般為4—19天,最快第2天即可向外排毒或出現病毒血癥。病毒在扁桃體、血液、血管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中復制和增值,可直接導致毛細血管和淋巴結的壞死和出血,白細胞數量驟減至正常的50%以下。

          非洲豬瘟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與經典豬瘟、高致病性藍耳病十分相似。急性和亞急性發病豬只體溫可高達41℃,在耳、鼻、喉、尾和體表出現紫斑或出血現象,同時伴有精神極度沉郁,出現咳嗽或呼吸困難,懷孕母豬流產等,死亡率10—100%;慢性病例發育遲緩,波狀熱,在皮膚上會出現局部紅斑、潰瘍或壞死灶等,耐過豬終生帶毒,死亡率2—10%。剖檢急性、亞急性病例可見多器官的腫大、充血、出血、變脆和失去彈性等,如多部位淋巴結血腫、脾臟極度腫大成深褐色、心肌和腎表面布滿點狀血斑、胃腸道彌漫性出血等。慢性病例肺臟腫大,可見肉芽腫病變,纖維素性心包炎等。確診需采集血液樣品或病料送獸醫實驗室進行檢測。

          三、應對非洲豬瘟的“攻略”

          (1)疫苗之短

          非洲豬瘟病毒與經典豬瘟病毒的結構、種屬完全不同,因此當前的豬瘟疫苗對非洲豬瘟沒有交叉保護作用。

          非洲豬瘟病毒可直接入侵和存活于巨噬細胞、淋巴結等免疫系統,毒力高而免疫原性低。弱毒(減毒)苗可產生免疫應答,但對野生毒株和親本毒株的攻擊幾乎不產生保護作用,而且生物安全性沒有保證。滅活苗免疫后雖能產生較高滴度的抗體但并不具有中和活性,因此對豬只基本沒有保護性。因此,自1963年以來,葡萄牙試圖研制弱毒疫苗進展緩慢,重組疫苗、亞單位疫苗、載體疫苗、核酸疫苗等方向的研究也在廣泛探索之中。

          國際權威免疫學雜志《Vaccine》3月份刊登論文《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 protection mediated by NH/P68 and NH/P68 recombinant live-attenuated viruses》,西班牙科學家通過反向遺傳技術以野毒株NH/P68為母本構建了多個控制病毒免疫逃避機制的蛋白缺失株進行攻毒試驗,結果顯示各缺失株對同源毒株感染有顯著的保護作用,而對異源毒株幾乎沒有作用,此研究成果有望促進疫苗的生產。隨著非洲豬瘟基礎致病性和基因功能性研究的深入,在不遠的將來非洲豬瘟疫苗也可能問世,目前非洲全球尚無有效的商品化疫苗可用,這是動物傳染病防控史上不多見的一個特例。

          上一篇:一個讓人自豪又尷尬的職業——獸醫

          下一篇:非洲豬瘟疫情形勢發展及政策走勢預判

          網站地圖 | 服務條款 | 聯系方式 | 關于陽光
          冀公網安備 13050002001403號

          |

          建議使用1440*900分辨率瀏覽 
          冀ICP備14003538號  |   QQ:472413691  |  電話:0319—3163003  |  
          XXTV欧美

            <tbody id="uswhk"></tbody>
            <em id="uswhk"><strike id="uswhk"><u id="uswhk"></u></strike></em>
            <th id="uswhk"><track id="uswhk"></track></th>
            1. <dd id="uswhk"><track id="uswhk"><video id="uswhk"></video></track></dd>
                <li id="uswhk"><acronym id="uswhk"></acronym></li>
                  <tbody id="uswhk"><pre id="uswhk"></pre></tbody>
                1. <em id="uswhk"><acronym id="uswhk"></acronym></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