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支原體性肺炎,又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是由支原體所引起的一種高度接觸性傳染病。其臨診特征為高熱、咳嗽,胸和胸膜發生漿液性和纖維性炎癥,病死率很高。 特征:引起山羊傳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體為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為細小、多變性的微生物,革蘭氏染色陰性,用姬姆薩氏法、卡斯坦奈達氏法或美藍染色法著色良好。 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很弱,對紅霉素高度敏感,四環素和氯霉素對其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但對青霉素、鏈霉素不敏感。綿羊肺炎支原體對紅霉素有一定抵抗力。 特點:在自然條件下,絲狀支原體山羊亞種只感染山羊,3歲以下的羊最容易感染。而綿羊肺炎支原體則可感染山羊和綿羊。 病羊為主要傳染源,其病肺組織和胸腔滲出液中含有大量病原體,主要經呼吸道分泌物排菌。病羊組織內的病原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具有生活力,這種羊也有散播病原的危險性。 本病常呈地方性流行,接觸傳染性很強,主要通過空氣—飛沫經呼吸道傳染。在陰雨連綿、寒冷潮濕、羊群密集擁擠等不良因素下容易誘發本病。另外,冬季和早春枯草季節,羊只缺乏營養,容易受寒感冒,造成羊只抵抗力下降,也容易誘發本病。 癥狀: 本病的臨診癥狀為高熱、咳嗽,胸和胸膜發生漿液性和纖維性炎病,病死率高。潛伏期短者5天~6天,長者21天~28天,平均18天~20天。 病初羊只體溫升高,精神沉郁,食欲減退。隨即咳嗽,流漿液性鼻涕。4天~5天后咳嗽加重,干咳而痛苦,漿液性鼻涕變為黏膿性,常黏于鼻孔、上唇,呈鐵銹色。病羊多在一側出現胸膜肺炎變化,肺部叩診有實音區,聽診肺呈支氣管呼吸音或呈摩擦音,觸壓胸壁,病羊表現敏感、疼痛,呼吸困難,高熱稽留,眼瞼腫脹,流淚或有黏液、膿性分泌物,腰背起伏作痛苦狀。懷孕母羊可發生流產,部分羊肚脹腹瀉,有些病例口腔潰爛,唇部、乳房等部位皮膚發疹。病羊在瀕死前體溫降至常溫以下,病期多為7天~15天。 病變部位多局限于胸部。胸腔常有淡黃色積液,有時多達500毫升~200毫升,暴露于空氣后其中有纖維蛋白凝塊。病理損害多發生于一側,常呈纖維蛋白性肺炎,間或為兩側性肺炎;肺實質硬變,切面呈大理石樣變化;肺小葉間質變寬,界限明顯;血管內常有血栓形成。胸膜增厚而粗糙,常與肋膜、心包膜發生粘連。支氣管淋巴結、縱隔淋巴結腫大,切面多汁并有出血點。心包積液,心肌松弛、變軟。肝臟、脾臟腫大,膽囊腫脹。腎臟腫大,被膜下可見有小點狀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