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黑疫又稱“傳染性壞死性肝炎”,是由B型諾維氏梭菌引起的綿羊、山羊的一種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癥。本病以肝實質發生壞死性病灶為特征。 【病原】 諾維氏梭菌分類上屬于梭菌屬,為革蘭氏陽性的大桿菌。本菌嚴格厭氧,可形成芽胞,不產生莢膜,具有周身鞭毛,能運動。根據本菌產生的外毒素,通常分為A,B,C 3型。A型菌主要產生a、g、e、d 等4種外毒素;B型菌主要產生a、b、h、x、q 5種外毒素;C型菌不產生外毒素,一般認為無病原學意義。 【診斷要點】 流行特點 本菌能使1歲以上的綿羊發病,以2~4歲、營養好的綿羊多發,山羊也可患病,牛偶可感染。實驗動物以豚鼠最為敏感,家兔、小鼠易感性較低。諾維氏梭菌文學存在于自然界特別是土壤之中,羊采食被芽胞體污染的飼草后,芽胞由胃腸壁經目前尚未闡明的途徑進入肝臟。當羊感染肝片吸蟲時,肝片吸蟲幼蟲游走損害肝臟使其氧化-還原電位降低,存在于該處的諾維氏梭菌芽胞即獲適宜的條件,迅速生長繁殖,產生毒素,進入血液循環,引起毒血癥,導致急性休克而死亡。本病主要發生于低洼、潮濕地區,以春、夏季節多發,發病常與肝片吸蟲的感染侵襲密切相關。 臨床癥狀 要病臨床表現與羊快疫、羊腸毒血癥等疾病極為相似。病程短促,大多數發病羊只表現為突然死亡,臨床癥狀不明顯。部分病例可拖延1~2天,病羊放牧時掉群,食欲廢絕,精神沉郁,反芻停止,呼吸急促,體溫41.5℃,?;杷┡P而死。 病理變化 病羊尸體皮下靜脈顯著淤血,使羊皮呈暗黑色外觀(黑疫之名由此而來)。真胃幽門部、小腸粘膜充血、出血。肝臟表面和深層有數目不等的凝固性壞死灶,呈灰黑色不整圓形,周圍有一鮮紅色充血帶圍繞,壞死灶直徑可達2~3厘米,切面呈半月形。羊黑疫肝臟的這種壞死變化具有重要診斷意義(這種病變與未成熟肝片吸蟲通過肝臟時所造成的病變不同,后者為黃綠色、彎曲似蟲樣的帶狀病痕)。體腔多有積液。心內膜常見有出血點。 類癥鑒別 羊黑疫應與羊快疫、羊腸毒血癥、羊炭疽等類似疾病進行區別診斷(參見相關各?。?。 【防治措施】 第一,流行本病的地區應搞好控制肝片吸蟲感染的工作。 第二,常發病地區定期接種“羊快疫、腸毒血癥、猝擊、羔羊痢疾、黑疫五聯苗”,每只羊皮下或肌內注射5毫升,注苗后2周產生免疫力,保護期達半年。 第三,本病發生、流行時,將羊群移牧于高燥地區??捎每怪Z維氏梭菌血清進行早期預防,每只羊皮或肌內注射10~15毫升,必要時重復1次。 第四,病程稍緩的羊只,肌內注射青霉素80萬~160萬單位,每日2次,連用3日;或者發病早期靜脈或肌內注射抗諾維氏梭菌血清50~80毫升,必要時重復用藥1次。 
【羊黑疫】肝表面和實質可見大小不等的灰黃色壞死灶,界限明顯
|